close

台灣傳統建築的裝飾中,匾額是不可或缺的素材。文詞適中、懸掛得當的匾額足以表現書寫者的才華與文采、祝頌與祈願,具有崇高的紀念性與尊貴性,並且透過視覺與意念的傳達,塑造空間的風格。台南府城寺廟、古蹟頗多古老匾額,史料價值匪淺。除具備文采與意義外,亦可呈現寺廟、古蹟與官宦、士紳、社群的相互關係,為地方開發提供重要文獻,也是古蹟與寺廟沿革史料;其中蘊藏精緻的書法與雕造藝術,在空間中所營造的氣氛,更能感受神遊古今的心靈交會。 



 



台南孔廟


 


台南孔廟入口大門上掛著落款為"全臺首學"的匾額,據說是清康熙年間的台廈道(駐台大使)陳璸所寫。此門又被稱作"東大成坊"是一種文化的自信與尊嚴,有一種教養的端正品格。心想,如果孔廟大門上沒有「全台首學」四個端正大器的書法匾額,孔廟的大門建築也必然失去莊嚴肅靜的空間意義。



 

 





 


 





 


 


 


 


禮門   義路


 


走進孔廟,正門兩側各有一象徵性的「門」,一個題榜「禮門」,一個題榜「義路」。「禮」「義」是孔門教育的核心價值,但是「禮」「義」不只是外在規範,更是內在遵守的心靈秩序。台南孔廟以象徵性的「門」和「路」,使儒教信仰成為具體可以遵循的生活空間。


 


 



 



 


 


 





 


 


 


泮宮石坊


 


泮宮代表郡縣之學,而牌坊本身則有表彰孔子之意,立於東大成坊外,原是舊時孔廟最外的出入口。寬四柱三間,重簷雙脊形式,其建築精神數模仿木構建築的設計,例如:鴟尾雀替、瓦當滴水飛簷等,十分有趣。坊頂中央置一葫蘆石雕,有辟邪的作用。而八隻夾柱石獅造形樸拙,坊面上之人物、動物雕刻精巧,都值得細細欣賞。


 



 




 


 


 





 


 


明倫堂


 


明倫堂即清代府學中的教室,之所以稱「明倫」堂,表示所授者皆為倫常之故。楊開鼎所書之明倫堂


仿元代書畫家趙孟頫所書的大學章句


 



 




 


 


 


入德之門


 


入德之門是清代府學所在「明倫堂」的三川門。當時由各縣選送的學子,即從此門進入府學進修。「入德之門」的涵意,則如門上橫匾所書者,要步入「聖域」、「賢關」,得從品德的陶冶開始。


 


 


 




 


 


 


 


下馬碑


 


孔廟大門有一方寫著『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』的石碑,旁邊書滿文。這是清朝康熙26年(1687)時,奉聖旨立於孔廟門外,用來表示對萬世師表的尊崇之意。


 


 


 


 





 


 


 


 


億載金城


 


億載金城是近代海防史上的重要史蹟,也是近代台灣第一座西式砲台,昔為清朝大臣沈葆禎為保護府城安危,奏請建造的砲台,砲台外門匾額題「億載金城」,內門匾額題「萬流砥柱」,皆沈葆禎手筆。大氣又溫厚的書法,沒有職業書匠的矯情造作,內涵尤顯鞏固海疆、固若金湯的宏旨,氣勢雄渾,護土不讓。當您走過這座建築之下,除拍照到此一遊外,是否再細細去品味這兩方斑駁的書法之美。


 


 



 



 


 


 





 


 


 


 


關聖武廟


 


廟裡著名的匾額「大丈夫」,出自『孟子』中「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之謂大丈夫也。」大丈夫匾額,清乾隆年間所立,該匾筆法剛勁、簡短有力,氣勢磅礡,意在讚揚關公義薄雲天的行事風範,更足以襯托出關公的陽剛之氣。


 


 



 



 



 


延平郡王祠


 


「前無古人」匾額懸掛於延平郡王祠前入口處,為光緒元年由武平縣知縣盧紹昌敬獻,字体端正遒勁,意涵深邃,啟人思古幽情這四個字已道盡鄭成功的一生:中國歷史上,沒有第二個鄭成功。明朝皇帝賜姓、清朝皇帝給他謚號,「能於不同的兩代皆受到當朝肯定的,除了鄭成功外,沒有第二人。」



 


 


 



 


 


 


由於,該座匾額為木製,長時間置放於戶外,原物已有龜裂情形,為永久保存該匾,避免遭受日曬雨淋及地震、颱風災害,決定複製原匾代替原有匾額,原匾則卸下暫放於鄭成功文物館,以便保存。


 


 



 





 


 


 


 


聖旨牌匾與聖旨金盒


 



 


 


 




 


 


 


 


兩旁牆上懸掛不少名家的詩詞讚頌,而以沈葆楨所作對聯最為傳神。清朝政權是不承認鄭氏在台灣的經營歷史的。但是沈葆禎的書寫裡有一種肯定,一種超然於政治之上人格的理解與尊敬


 




 


 


 


這立在牆角下的「奉旨祀典」雖然很不起眼,卻代表延平郡王祠的崇高地位。「奉」字寫在一旁,並非石碑不夠大,也不是刻字時算錯空間,而是當時規定,代表皇上的「旨」字,一定要寫在最上面,所以就形成如今特殊的排列方式。


 





 


 


 


德化堂


 


堂內所存道光、同治年間匾聯甚多,以同治5年臺、澎兵備道丁日健所立「惠普群生」與清道光丁亥年(1827年)的「觀自在」匾最具盛名。而位於佛壇兩側同治十三年(西元一八七四年),藍翎五品銜選用通判翁林英獻的「德星照福門春長南海,化雨沾仁里蔭薄東瀛」楹聯最為傳神。



 


 



 


 


 


 



 


 


 



 


 


 


 



 



 


 





 


 


 


大殿兩旁道光年間之楹聯


 



 


 


 



 




 


德化堂門環的福字


 


 



 


 


 


接官亭石坊


 


它矗立在風神廟廟口,清乾隆四十二年(西元1777年)臺灣知府蔣元樞重修宮廳,廟前建亭坊,做為恭迎聖旨、迎送洗塵餞別之處。


 


 


 




 


 


 


接官亭石坊為四柱三間二層重簷式構造,石柱為方形,以花崗岩所建,前額題「鯤維永奠」,背面額題「鰲柱擎天」,書法蒼勁有力、氣勢非凡。柱上雕飾華麗,刻有動物、鳥獸、花卉,相當精美。



 



 



 




 


西羅殿字體端正之出巡立牌


 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李睿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7) 人氣()